百步穿杨什么梗
“百步穿杨”这个梗并不是网络热梗哦,它原本是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射箭技术极其高超,能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百步穿杨”出自《史记·周本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箭术非常厉害。有一次,他和人比试箭法,在距离杨柳树一百步的地方射箭,每一支箭都能精准地射中杨柳的叶子,令众人惊叹不已,由此便有了“百步穿杨”这个说法来形容他超凡的箭术。如今,“百步穿杨”多在较为正式的文学、历史相关语境中使用,用来赞叹某人在射箭领域的高超本领,偶尔也会用于调侃某人在某方面有着非常精准、出色的能力。

油嘴滑舌是什么梗
“油嘴滑舌”这个梗形容人说话油腔滑调,善于花言巧语、耍嘴皮子,给人一种不踏实、不真诚的感觉。它并非网络新兴梗,而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汉语成语。其最早出自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第二十一回:“俺看他油嘴滑舌,南腔北调,到底算个甚么?”讲的是书中人物交流时,对其中一人说话风格的一种描述。总之,“油嘴滑舌”这个表达一直沿用到现在,常被用来评价那些说话过于花哨不实的人。

家徒四壁什么梗
“家徒四壁”这个梗简单来说就是形容家里穷得只有四面墙壁,啥值钱东西都没有。它其实并不是新出现的网络热梗,而是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时间是西汉时期。当时司马相如去卓王孙家做客,看上了卓文君,卓文君也倾心于他,两人就私奔了。然而司马相如家境贫寒,他家就真的只有四面墙壁,这便是“家徒四壁”最初的由来。如今“家徒四壁”这个梗在网络上依旧很火,常常被网友用来自我调侃或者形容他人经济状况差。

塞翁失马什么梗
“塞翁失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梗啦,它原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常用来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塞翁失马”源自西汉时期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人间训》。说的是靠近边塞的地方有一个精通术数的老人。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所以啊,“塞翁失马”所传达的这种福祸相依的道理一直流传至今,不断提醒着大家看待事情要全面、长远。

飞扬跋扈什么梗
“飞扬跋扈”这个梗并不是网络新造热梗,它原本是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骄横放肆,目中无人。它出自《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时间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北魏权臣高欢在评价侯景时说道:“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意思是侯景在河南地区独揽大权十四年,一直有着骄横狂妄的心思。这里首次用“飞扬跋扈”来形容侯景那种肆意妄为、不听从约束的行事作风。如今“飞扬跋扈”依然作为一个常用成语活跃在我们的语言当中,用来描述那些行事张狂、嚣张的人。

画龙点睛什么梗
“画龙点睛”原本并不是网络梗哦,它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这个成语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在南北朝时期,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人们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画眼睛。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非要他画上。结果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顿时电闪雷鸣,两条龙破壁凌空而去。从此“画龙点睛”这个故事就流传下来啦。如今“画龙点睛”偶尔也会在网络语境中出现,表达在某个创作、表述等关键之处起到了极为关键、提升效果的作用呢。

遗臭万年什么梗啊
“遗臭万年”这个梗并不是新兴网络热梗,它原本是个成语,意思是坏名声流传下去,永远被人所唾骂。它出自《晋书·桓温传》,东晋时期,桓温专权,他一直想当皇帝,曾大言不惭地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意思是如果不能留下好名声让后人传颂,那留下坏名声让后人骂也不错啊。从此“遗臭万年”这个词就流传了下来。总之,“遗臭万年”这个表达带着很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做了坏事,名声极坏的人或事。

狐假虎威是什么梗
“狐假虎威”这个梗原指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现在多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时间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江乙为了向楚宣王说明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是因为昭奚恤有楚宣王的权势撑腰,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狐狸被老虎抓住,狐狸骗老虎说自己是天帝派来做百兽之王的,让老虎跟在它后面走一趟,看看百兽是不是都怕它。老虎信以为真,就跟着狐狸在森林里走,百兽看到它们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百兽其实是怕它自己,还以为真的是怕狐狸。就这样,“狐假虎威”这个有趣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总之,“狐假虎威”这个梗历经岁月,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用来形容那些依靠他人权势作威作福的行为。

守株待兔是什么梗
“守株待兔”原本是个成语,现在作为网络梗指的是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它最早出自《韩非子·五蠹》,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后来人们就用“守株待兔”来形容那些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的人。如今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中也常被用来调侃某些人不切实际的等待和想法。所以,“守株待兔”这个梗不管在传统语境还是网络世界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大家可别误用啦!

城门失火是什么梗
“城门失火”这个梗完整说法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意思是城门着火了,大家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完了,鱼也因干涸而死,常用来比喻无辜被连累遭受灾祸。“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自北齐·杜弼《檄梁文》。话说在从前,宋国有个城门附近的池塘,鱼儿在里面悠然生活。有一天城门突然着火了,人们就从池塘里取水救火,结果火灭了,池塘的水也干了,里面的鱼因此全都干死啦。从此就有了这个生动又形象的说法。总之,“城门失火”这个梗生动展现了那种无辜受牵连的状况,在生活和网络中都经常被大家用来调侃相关的情境。

沆瀣一气什么意思什么梗
“沆瀣一气”原本是个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现在也常作为网络热梗,被大家用来调侃那些相互勾结、行事作风相似的人。这个词最早出自唐代。当时,有个主考官崔沆负责选拔人才,他发现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名字和自己很相似。可能是出于对名字的好感,崔沆就录取了崔瀣。这事儿传开后,人们就说他们“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本来这也没什么贬义,但随着时间推移,就演变成现在形容坏人勾结的意思啦。总之,“沆瀣一气”这个梗现在常常被用来吐槽那些行为不端、相互勾结的群体或个人,在网络语境中可是很常用的哦。

否极泰来什么梗
“否极泰来”并非网络新兴梗,它是一个传统成语,意思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它出自《周易·否》和《周易·泰》,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周易》作为经典著作,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否”代表天地不交、万物不通,象征着逆境;“泰”代表天地交而万物通,寓意顺境,古人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观察总结出了否极泰来这个道理。如今,“否极泰来”依旧被广泛使用,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要气馁,相信好运终会降临。

五体投地有什么梗
“五体投地”原本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佩服到了极点,就像趴在地上一样,全身心地拜服。它起源很早,出自《梁书·中天竺国传》,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在古代印度的佛教礼仪中,“五体投地”是一种最恭敬的礼拜方式,指两肘、两膝和头一起着地,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个词也被广泛使用和沿用,慢慢成为表达极度佩服之情的常用语。如今,“五体投地”这个梗在网络社交等场景中依旧频繁被使用,当人们对某人的才华、能力等表示出强烈的赞叹和佩服时,就会用到它,以此来夸张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