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有关的词条,共6条

万事俱备什么梗

“万事俱备”这个梗完整说法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常用来表示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关键条件。它起源于三国时期,在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计划火攻曹操水军。一切作战准备都已妥当,可火攻需要借助东风,当时正值隆冬,多刮西北风,周瑜为此忧虑成疾。诸葛亮知晓后,称自己能借得东风。到了约定日期,果然东风大起,孙刘联军借助东风成功实施火攻,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就流传开来,现在人们简化为“万事俱备”来表达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就差关键一步的状况。总之,“万事俱备”这个梗带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活跃在我们日常的表达之中。

三国的万事俱备是什么梗

“三国的万事俱备”这个梗一般用来形容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只等最后关键一步的情况。它起源于三国时期,在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就绪,可就是缺少东风。当时诸葛亮算出会有东风来临,于是有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说法,讲的就是在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这边各项准备都做足了,就差东风这个关键条件。如今“三国的万事俱备”被大家广泛用于生活场景,表达准备工作已完善的状态。总之,“三国的万事俱备”这个梗承载着三国的历史韵味,活跃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中。

周瑜放火的梗是什么

“周瑜放火”这个梗通常用来调侃在一些情境下某人做出的具有破坏性或引发混乱的行为,暗指其行为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放火那样产生较大影响。这个梗起源于著名的赤壁之战。时间是东汉末年,在赤壁之战里,周瑜作为东吴的将领,面对曹军的大军压境,与诸葛亮等人商议后,采用火攻的计策。当时周瑜指挥军队用大火烧向曹军的战船,火势凶猛,曹军战船纷纷起火,一时间曹军大乱,最终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也正是这场经典战役中周瑜的这一火攻举动,为这个梗的诞生埋下了种子。后来人们就常用“周瑜放火”来形容类似那种造成大动静、大影响的行为啦。

烧赤壁是什么梗

“烧赤壁”原本是指三国时期一场著名战役,现在作为网络梗常用来形容事情发展到激烈、关键阶段,或者形容场面热闹、火爆。它起源于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意图统一天下。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与刘备军一起迎敌。周瑜的部下黄盖建议火攻,于是利用曹军战船用铁链首尾相连的弱点,诈降并用火船冲向曹军战船,一时间火势蔓延,曹军战船纷纷起火,曹军大乱,孙刘联军趁势出击。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烧赤壁”的典故也由此而来。如今“烧赤壁”这个梗在网络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当人们想要表达某件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或者某个场景很热烈时,就会用上这个梗啦。

谈笑间是什么梗

“谈笑间”这个梗常用来形容人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困难的事情解决了,凸显一种从容淡定的处事态度。它最早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在这首词里追忆赤壁之战,描写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之间就把曹军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展现出周瑜指挥若定、潇洒从容的儒将风范。后来“谈笑间”就演变成一个网络梗,被大家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难题时的轻松姿态。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有人轻松解决难题时,不妨说一句:人家这是谈笑间就把事儿办了。

曹瞒横槊的故事是什么梗

“曹瞒横槊的故事”这个梗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曹操(曹瞒是其小名)横拿着长矛这一经典形象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故事内容。该梗起源于东汉末年,人物便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领大军沿江而下,战船相连,声势浩大。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曹操在战船上置酒设乐,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留下了千古名篇《短歌行》。这一场景被记录下来,成为了“曹瞒横槊的故事”的源头,后来被不断演绎和传播。总之,“曹瞒横槊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传奇经历的生动展现。